这个春天,江苏小剧场如春笋般拔节生长,生机勃勃。

  3月31日至4月16日,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(第三届)在南京举行。短短17天内,20部小剧场剧目轮番上演,以其丰富的题材、深邃的内涵和灵动的表达,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。

  4月22日,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(第三届)圆桌会在南京召开,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,激荡思想,碰撞观点,为进一步推动江苏小剧场繁荣发展建言献策。江苏究竟需要怎样的小剧场演出?如何孵化出“讲究”而不是“将就”的小剧场剧目?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小剧场如何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?这一系列问题,既是对小剧场戏剧实践者的考验,也是对江苏小剧场“未来之路”的期许和憧憬。

  把好剧本关,努力提升“内容生产力”

  一部成功的小剧场剧目,究竟什么最重要?

  毋庸置疑,剧本是“一剧之本”。小剧场剧目是否优质、老百姓是否喜欢,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剧本决定的。只有剧本扎实了,小剧场艺术才会根深叶茂、本固枝荣。

  2021年,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,依托南京艺术-🔥bet体育365官网正规高校平台,聚合省内外专家资源,面向全省征集原创剧本大纲,同时面向全国聘请导师指导创作,孵化、遴选、推出了一批优秀剧本。今年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共有20部原创剧目集中亮相,其中的12部作品正是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结出的“累累硕果”。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执行主任、南京艺术-🔥bet体育365官网正规戏剧与影视-🔥bet体育365官网正规院长陈捷认为,孵化,是一个作者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,也是一个作品从成品到成果的艺术升华。三年来的小剧场孵化实践中,她惊喜地发现,我省的小剧场剧目在表达视野上越来越开阔,呈现题材上越来越丰富,“本届小剧场展演单元,触及了红色故事、人工智能、社会民生、历史文化以及文学改编等多个领域。例如,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以老龄化问题为镜,映照出一座老宅中三户人家的生活百态;《珍珑棋局》以华侨募捐的故事,串联起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;《聊斋·紫尾》依托经典名著,突破传统戏曲框架,书写当代人视角下的‘新聊斋’故事;《七日告白》则巧妙地将智能仿生人搬上舞台,思考的是当下技术迅猛发展后,仿生人将带来怎样的矛盾和问题。”

  在陈捷看来,一部优质的小剧场作品,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,更是对时代脉搏的把握,对生活点滴的深刻洞察,以彰显“人”的生命特点来展现文本的丰富性,激发大众内心的共鸣。“今年的小剧场剧目都从‘人’出发,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、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,正是无数鲜活的个人生命、情感、记忆,最终汇聚成了一个大时代。”

  本届小剧场单元中,以南京长江大桥为叙事背景的《大桥风景》,给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永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,该剧巧妙地将8位普通人的真实故事编织进舞台叙事,绘制了一幕幕笑中有泪的“大桥风景”,“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生命大爱,看似若无其事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、深藏心底的乡愁以及对时光流逝抚今追昔的伤感,扣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。”

  什么才是好的剧本?在刘永昶看来,小剧场虽“小”,但剧本却要有着“大”格局,这个“大”并非题材的大,也不是主人公的典型化,而是以小人物、小世界映照着广阔的大时代。“好的剧本是必须根植生活的,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,它有不同的场域,小剧场的创作灵动而又随机,它可以像一扇扇打开的窗户,让人们从每一个窗口都可以看到别致的风景。另一方面,好的剧本也必须放飞想象,让人们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到‘陌生化’的视角,在内容上有耳目一新的开掘,在形式上也有适合小剧场的新鲜表达。”

  “江苏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,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,为小剧场的题材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”上海戏剧-🔥bet体育365官网正规副教授高城表示,江苏的小剧场实践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,走出一条具有江苏审美特征和戏剧语汇的发展路径。他认为,小剧场需从题材到形式进行大胆探索,甚至为打造一句经典台词而努力。只有这样,才会逐渐形成小剧场演出的良好生态,相信在一个个优质作品的积累下,很快就会出现江苏小剧场的代表作、代表团队和代表人物。

  面对众多小剧场纷纷争夺年轻观众的当下,高城抛出了另一个观点:“戏剧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属性,但在对戏剧观众深入分析后,尤其对戏剧本体特性进行挖掘后,我们能否转换视角,更多地关注中老年受众群体?当以充满生命感悟的中老年观众为目标,也许小剧场的创作甚至是演出生态,都会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命力。”

  探索市场化,打造小剧场的“江苏样板”

  小剧场能走多远,关键在于观众是否“买单”。在文化消费需求多元化、个性化的当下,如何“捕捉”观众的目光,让他们愿意买票走进剧场,坐在观众席上,成为了小剧场实践者亟需解答的课题。

  这些年,南京文创科技总经理龚龑龑深入走访调研了全国的小剧场市场,她特别提到了被誉为“中国百老汇”的上海亚洲大厦,在这个中国线下演出密度最高的场所,每天都有音乐剧、话剧、舞剧等各种形式的小剧场演出轮番上演,是无数戏剧爱好者的“打卡胜地”。龚龑龑坦言,在亚洲大厦里,剧目的“新陈代谢”极为残酷,几乎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迎来一波“换剧潮”。“年轻人喜欢什么,就会演什么。市场的选择如同大浪淘沙,反响不佳的作品会被迅速淘汰”。

  一台好戏是否成功,市场就是风向标。因此,为了摸准观众的口味,本届小剧场单元演出期间,特别通过“观演团”的形式,广泛收集观众的反馈与点评。“现场观众的反馈和意见,对小剧场剧目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。这些真实的意见,如同剧场中的‘回声’,帮助主创者洞察市场的风向,更好地优化和打磨剧目。”龚龑龑说。

  两年前,南京市越剧团创排的《金粉世家》参加了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,这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参赛的专业院团。这之后,时任南京市越剧团团长的杨庆锦带领团队先后推出了《寻找张爱玲》《柳毅传书》《莫愁女》和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等小剧场剧目,均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。面对小剧场的市场化之路,杨庆锦直截了当地表示:“市场化就是要明明白白地算账。”在他看来,小剧场剧目从剧本阶段就要有充足的市场意识,“首先要去做市场调研,按照市场调研的结果,带着市场导向的理念,在不断试验和调整中形成剧本。小剧场制作时也应‘轻装上阵’,避免将大量资金投入布景、灯光和舞美中,而应该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剧本本身,否则就是‘请了高级裁缝,却没钱买料子’了。”

  杨庆锦认为,小剧场应当成为一块自由发挥的“试验田”,不应受到演出行业上的严苛限制,也不要做大剧场的缩小版,而应在题材和呈现形式上展现一定的先锋性、创新性,并最终交给市场去检验,留下真正受欢迎的作品。

  刘永昶则认为,我们既要从市场角度去看小剧场剧目是否受欢迎,也要看它的社会效益。“市场本身就是最大的孵化器,市场的选择权在观众,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互动,不需要我们过多介入。我们孵化的剧本还要有一定的公益色彩,去表达我们创作者对于这个时代的观察和热爱,在呼应观众需求的同时,也帮助他们对社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和认知。”

  苏州大学教授、江苏戏曲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曾多次赴北京、上海观摩小剧场演出,亲眼目睹了一部部小剧场剧目在市场上的成功“绽放”。令他感到欣慰的是,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(第三届)也涌现出了一批市场化探索的典范之作。比如:常州滑稽戏剧团的《时来“孕”转》,以传统滑稽戏的方式展现了“适孕”年龄的90后们的内心世界,演出时全场座无虚席,赢得了观众的连番掌声和欢笑。王宁建议,未来江苏小剧场之路,应沿着两个方向并行发展:一方面,把小剧场作为文化消费品,大胆推向市场,让观众和票房说了算。另一方面,以存真和守成的态度,打造小剧场作品(尤其是小剧场戏曲),并由专家把关,确保其艺术的纯正和深邃。

  “小剧场的演出是由表演和观众共同构成的,这种特殊的观演关系的构建,是小剧场艺术呈现的最重要核心。”陈捷指出,对观演关系的重新审视,是探索小剧场市场化的关键一步,“我们需摸清受众的需求与期待,形成剧目与观众的双向反馈机制,比如现在的一些沉浸式、多媒介、形式感强的作品,为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观剧体验,也为小剧场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”

  营造良好生态,让未来之路越走越宽

  《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》揭示: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,2023年演出场次18.69万场,较2019年增长471.07%。票房收入48.03亿元,较2019年增长463.13%。这说明,小剧场已经成为中国演艺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。

  从2021年至今,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已走过了三年时光。三年来,小剧场艺术在江苏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,不仅为江苏文艺的“满园春色”增添了一抹亮色,更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展望未来,如何让小剧场在江苏的文化沃土里更好地成长?

  “南京有近100万的青年大学生,他们是小剧场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的土壤。因此小剧场的作品一定要是‘青春态’的。”刘永昶表示,青年大学生不仅是小剧场要抓住的重要观众,更是小剧场创作的人才储备基地。“未来的小剧场发展一方面要加入‘年轻人的故事’,另一方面要在创作团队中注入青春的力量。”刘永昶说,小剧场的“青春态”也应体现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,“未来的小剧场既要有剧场态的戏,也需要有流动态的戏,让小剧场‘走出去’,在街头、校园、工厂、企业、社区等流动起来,成为城市的文化品牌。”

  “三年来,孵化中心给江苏中青年编剧提供了创作平台,将一批新剧目推向江苏小剧场演出市场,展现了编剧、导演、舞美、演员等四类江苏戏剧新生力量的活力与实力,他们是江苏戏剧的新质生产力。”国家一级编剧、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杨劲松建议,江苏青年戏剧编导应努力摆脱自身的舒适区,在创作上守本创新,持续发力,“小剧场剧目的繁荣,会带来小剧场市场生态良性发展。三年来,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剧目展演推动了南京市星空剧场、国民小剧场、雨花剧场等中小剧场良好的产业生态的营造,江苏小剧场建设成果与戏剧人才生态建设相得益彰,是未来江苏小剧场发展撬动城市人文经济建设的两翼。”

  “小剧场和大剧场的共存,不仅能够形成互补,更是构建一个时代优秀戏剧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。小剧场因其实验性质,有可能成为大剧场的先导,其实验成果经过验证后,或许能够引领大剧场的发展方向。”为促进小剧场的优化与发展,王宁建议延长小剧场剧目孵化周期,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精心培育和孵化作品,从而打造小剧场精品剧目。同时,通过资金支持、政策扶持、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等多方面的努力,形成对小剧场的全面支持体系,以激发其创新活力,推动小剧场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。

  “小剧场之路未来要走得更好,就要允许褒扬与批评的争鸣。”《艺术百家》编辑部主任陈娟娟提出,未来应构建小剧场专有的评价体系,“一部作品的成败优劣,不能全由‘专家说了算’,也不能全凭‘市场说了算’,而应交由整个小剧场生态系统来评判。具体来说,就是对小剧场剧目进行综合考量,将观众评价、专家评审、市场化的一系列数据纳入考核,按照一定的权重赋分或形成系统的评估报告。”陈娟娟建议,在丰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,还应打通主创团队和观众、评论家之间的沟通渠道,或定期约请行业内专家,针对江苏小剧场进行“把脉问诊”。(王慧 尹心悦)